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一、“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人类理想作出中国表达,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人类理想的中国表达。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有机统一于人民立场,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中国道路的高度自信。回望历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探索出的正确道路,是一条让一个曾经饱经屈辱、深陷苦难的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也是一条不同于西方却推动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迈入现代化的新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现实的选择。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汗水、智慧换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列宁说:“重要的是相信道路选择得正确,这种信心能百倍地加强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有了这样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就能创造出奇迹来。”我们必须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其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精神的高度自强。“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无论拥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都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当今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懈怠的危险日益加剧,精神力量的作用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蹚“深水区”、踏“地雷阵”、啃“硬骨头”?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高扬精神旗帜、培育中国精神的战略号召。全体中国人民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继承者和弘扬者。如果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将56个民族、13亿多人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既是兴国之魂,也是圆梦之魂。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进一步挖掘、诠释、提升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激发隐藏在每个中华儿女身上的潜在精神力量,使伟大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潜意识,成为推动中国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力量的高度自觉。中国梦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13亿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要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引领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国梦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中国力量,关键是把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与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不断激发和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深厚伟力,真正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不断把梦想变为现实。 二、“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历史使命作出时代回答,因应了时代需要、时代难题、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适应时代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扎根、开花、结果,其自身的革命性、科学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适应了近现代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取得了让世界震惊的伟大成就。但国际上各种对中国的误读和误判由此而生,国内思想意识领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异常严峻地呈现出来。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次经受考验。值此历史关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坚持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刻分析,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破解时代难题。“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基本路径,破解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的现实进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新旧问题相互交织,长期性矛盾与阶段性矛盾相互交织,可以预见的与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相互交织。其中生态问题和安全问题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破解的两大难题。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密切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实际,清醒认识到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和建设任务的繁重艰巨,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美丽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为破解时代难题提供了治本之策。 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要“跟着时代走”,又要“领着时代走”。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潮流的前列,才能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理论的指导。中国梦的战略构想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对世界变局和人类发展作出清醒判断,对中国的道路和中国的发展模式作出科学阐释,首创“世界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呼吁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在两岸关系方面,倡导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大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展示了全球性思维,体现了惠济天下的大党胸襟和大国气概,彰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中国梦”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共同愿景作出大众阐述,契合了大众生活、大众表达、大众实践 中国梦的战略构想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当今中国的共同愿景作出大众阐述,具有浓厚的大众情怀和大众品格。 关注大众生活。大众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主要是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只有抓住大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抓住大众心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大众化的形式回归民众生活的现实场域,关注跟民众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进生活的根本表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吸引和掌握群众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高度关注大众生活世界,把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党的施政理念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喜闻乐见地表达了“国家大梦”,又体贴入微地表达了“百姓小梦”,抓住了普通百姓的心,从而使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得到认同,成为回荡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时空、催人奋进的强大能量。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切实抓住了“民生”这一集中反映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民生权利的有效落实,从而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同和拥护,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其理论指向、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成果皆有大众品格。 运用大众表达。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根本原因。群众语言是开启百姓心灵的金钥匙。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就会“曲高和寡”,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更谈不上认同。中国梦之所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成了媒体及社会公众关注的关键词,主要是因为中国梦着眼于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把理论之根深植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之中,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中发掘理论语言的内涵,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用最通俗易懂、最形象化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读了人民期盼的共同富裕,解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表达实现了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大众形态,是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转换的科学尝试,从而达到了政治动员与民众表达的和谐统一,增强了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诉诸大众实践。只有大众实践才是改天换地、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变为改造世界的直接物质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旨在凝聚13亿人民的共识,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成“命运共同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正在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当前最大的“聚力工程”。要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成为堪当重任的“中国梦之队”,真正使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真心支持、热心参与,争做中国梦的表达者、参与者、书写者,共同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韩庆祥、陈远章) |
|小黑屋|触屏版|客户端|思政课网络平台 ( 冀ICP备14022521号-1 )
GMT+8, 2024-12-5 15:26 , Processed in 0.07007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